智能化改造:以变通思维攻克关键参数采集难关

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智能化改造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宝剑,成为了企业提升竞争力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武器。随着制造业不断朝着智能化、数字化的方向迈进,越来越多的企业就像勇敢的战士,纷纷投身到智能化改造的大潮中。他们满心希望能借助先进的技术,优化生产流程、提高生产效率,还能降低成本。

 

然而,现实往往不如人意。在实际推进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,企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难题。

 

不久前,我的一位老同学跟我说起了某家企业智能化改造的事儿。这家企业之前也请过专业人士来帮忙改造,可效果却不太好。问题出在哪儿呢?原来是一些关键参数,像炉子内部的温度,根本没办法准确采集。所以现在生产控制还是得依靠老师傅的经验。

 

关键参数难以准确采集,这可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很常见的问题。在智能化的大趋势下,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。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那可真是难上加难。这就好比你想养花,又不想让叶子烂掉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非常困难。要是一直死脑筋,只想着怎么把参数测准,最后可能就会陷入一个死胡同。

 

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这时候,我们就需要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—— 变通。如果关键参数 A 很难测量,我们不妨换个思路,去测量容易测量的参数 B。这就好像我们没办法直接测量内脏的温度 A,但可以通过测量腋下的温度 B 来间接了解相关情况。只要这两个参数之间有固定的关系,我们就能用容易测量的参数代替不容易测量的参数。

 

那 “用容易测量的参数代替不容易测量的参数”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其实就是在制定工艺标准的时候,用容易测量的参数 B 把难以测量的参数 A 替换掉。比如说,工艺要求炉内温度 A 达到 1000 度,但测量位置的温度 B 是 800 度。那我们制定的标准就是 B 的温度为 800 度,而不是 A 的温度为 1000 度。

 

这时候,可能有人会问:当测量位置的温度 B 是 800 度时,怎么就能确定炉内温度 A 是 1000 度呢?这确实是个很关键的问题。实际上,当测量位置的温度是 800 度时,炉内温度不一定正好是 1000 度。我们换个角度想想,为啥炉子内部的温度非得是 1000 度呢?这个温度可能是通过理论计算得出来的,但理论计算不一定完全准确。在实际生产中,我们常常是通过不断尝试和摸索,找到能让最终生产效果最好的方法。

 

具体该怎么做呢?我们先假设容易测量位置的测量值 B 和关键工艺参数 A 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。要是这个假设成立,事情就好办多了。我们可以先让工人师傅凭借经验生产,等遇到一次特别成功的生产案例时,就把它当作标准。也就是记录下这一次测量位置的温度 B,把它作为后续生产的标准温度。以后生产的时候,就按照这个标准来操作,这其实就是 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 的体现。很多人太过于相信理论计算的结果,其实这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表现。

 

这种方法听起来简单,但做起来并不容易。难点在于要保证 “测量位置所测量的参数 B 和关键工艺参数 A 之间的对应关系稳定”。要做到这一点,需要满足很多条件,比如设备状态要稳定、生产操作要稳定、原料要稳定、传感器和测量标准也要稳定等。为了实现这些条件,相关的要素都要尽量标准化。而要保证这些标准能够有效执行,企业就得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。这些看似背后的逻辑,其实才是智能工厂建设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因素。在工厂里,“管理定义技术的边界”,很多技术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管理问题。

 

我一直觉得,数字化需要有创新思想,而创新思想常常体现在善于 “变通” 上。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案例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可很多学院派专家有个毛病,他们不太会变通,老是想着去解决那些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。在企业智能化改造的道路上,我们不能只依靠理论知识,更要结合实际情况,灵活运用变通思维,去解决实际问题。

 

企业在进行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,要充分认识到关键参数采集难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,别再钻牛角尖了,要学会运用变通思维,用容易测量的参数代替难以测量的参数。同时,一定要重视管理的重要性,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,确保相关要素的标准化和稳定性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智能化改造的浪潮中取得成功,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。希望广大企业和从业者能从这个案例中得到启发,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运用变通思维,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
友情链接: 站长资源平台